金年会官网金年会官网2025年6月11日,全景相机“独角兽”影石创新(688775.SH,股价300元,市值1203亿元)登陆科创板,两个多月后,市值突破千亿元大关。这样的成绩证明了全景相机这个“小众”赛道也能跑出大市值的同时,更让敏锐的投资者将掘金的目光,从天空和陆地投向了地球上最后的未知疆域——深邃的海洋。一个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:在水下智能装备市场,能否诞生下一个千亿元级的行业巨头?
在此背景下,进入上市辅导阶段两年有余的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深之蓝”),正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对象之一。这家被冠以“水下大疆”称号的独角兽于2023年10月在天津证监局完成辅导备案登记,目标直指科创板。尽管招股书迟迟未披露,但其背后的豪华股东阵容和行业内的地位,早已让深之蓝成为这片“蓝海”中不容忽视的标的。
深之蓝成立于2013年,是一家专注于水下智能装备研发、制造、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是国内水下智能设备产品及服务的专业提供商。深之蓝于2016年创立Sublue品牌,面向个人用户提供水下助推器和船外机等涉水运动娱乐产品,以及泳池清洁机器人、水下无人机等泳池清洁产品及水下平台系统。
与早已杀成一片“红海”的无人机市场不同,水下的世界至今仍是一片广阔的“蓝海”。
这片“蓝海”有多大?头豹研究院今年6月的研报称:2024年中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167亿元,并预计将以25%的年增速继续增长,至2030年,市场规模或将突破630亿元。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,是资本愿意坐下来,耐心倾听深之蓝故事的首要前提。
这片“蓝海”的诱惑,在于其横跨工业与消费两端的无限可能。在工业端,它是人类探索海洋的“眼睛”与“手臂”,在油气勘探、水利工程、渔业养殖乃至应急搜救等领域,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而在消费端,随着潜水、海钓等“蓝色运动”的兴起和短视频的火爆,人们记录和分享水下奇景的渴望,正在催生一个全新的百亿元级娱乐市场。
更重要的是,深之蓝似乎已经掌握了游戏规则的制定权。去年,由深之蓝主编的国家标准《水下助推机器人通用技术要求》正式发布,并于今年4月1日实施。这意味着,深之蓝不仅是赛道上的运动员,更成为了“裁判员”之一,从设计源头为行业划定了安全与可靠的基准线。如今,深之蓝生产的水下助推器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,被广泛应用于科研科考、水下安防、打捞救援、水利水电、海上风电、水产养殖等领域,占据该行业近65%的全球市场份额。
正是看到了这样的机遇,资本早已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。据统计,深之蓝自成立以来已完成多轮融资,总额超13亿元,吸引了顺为资本、洪泰基金、中金公司等超过30家知名机构。在投资人眼中,既然影石创新能将“小众”的运动相机做成千亿元巨头,那么技术壁垒更高、想象空间更广的深之蓝,自然被寄予了更深的厚望。
每一家硬科技公司背后,往往都有一个敢于“All in”(全力以赴)的理想主义者,深之蓝的故事也不例外。
其实,在2023年10月完成辅导备案前,深之蓝和其创始人魏建仓其实并不为大众所熟知。但事实上,在2020年5月发布的《财富》“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”榜单中,魏建仓与张一鸣、程维等互联网明星创始人并列。
魏建仓1981年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小县城,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,研究生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,毕业后顺利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仪器厂,捧上“铁饭碗”。然而,2012年底,“辽宁舰”下水、“蛟龙号”深潜等国家大事件,在他心中点燃了一把火。他毅然选择“裸辞”,一头扎进了当时国内还近乎一片空白的水下机器人领域。
“当时国内还没有人关注水下机器人这个市场,水下机器人公司基本不存在。有所涉及的也都是代理公司,将国外的产品卖给国内有需求的团体。”对于2012年、2013年的水下机器人市场,魏建仓如是说。
他要挑战的,是一个被国外巨头“卡脖子”的领域。魏建仓在一次采访中直言,当时国内在水下机器人核心部件上与国外差距巨大。核心的水下推进器完全被少数国外公司垄断,采购不仅昂贵,还处处受限。这意味着,不自主研发,就永无出头之日。
这条从0到1的道路,是用无数次失败和巨大代价铺就的,团队甚至一度需要抵押房产来维持研发。最终,他们不仅成功让国产化的水下推进器在水中跳动,打破了国外垄断,更以此为基石,构建起从核心部件到整机产品的全链条研发生产能力。
公司的战略也极为清晰:先用技术门槛高的工业级(B端)产品在专业市场站稳脚跟,解决生存问题;待技术和供应链成熟后,再携带着“让水下探索变得简单、平民化”的梦想,果断杀入消费级(C端)市场。这种“B端筑基,C端寻梦”的发展模式,让深之蓝的创业故事显得尤为扎实和充满说服力。
“水下大疆”这个称号无疑为深之蓝的IPO(首次公开募股)之路带来了极高的市场关注度,但同时也意味着,资本市场将以大疆为标尺,对其进行更为严苛的审视。在业内人士看来,深之蓝若要真正撑起这一称号,至少需要直面技术、市场和生态黏性这三重客观存在的挑战。
在前国金证券香港董事总经理,现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看来,“水下智能装备”领域属于细分市场,要“跑”出来并不容易,竞争对手也很多,关键要看AI(人工智能)融合能力,看长期空间,增量来自“AI原生拍摄→一键成片→社媒分发→内容电商”的闭环,而非硬件堆料。
8月18日,他在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微信采访时指出:“影石创新近三年营收由20.41亿升至55.74亿元,靠算法、应用与全球渠道放大单机价值,这条曲线仍在走。卖算法和生态比卖硬件更值钱。”
然而,“水下影像是‘场景强、频次弱’的细分:使用受季节/水域合规/设备维护约束,消费端天花板低于陆上运动,但B端需求更稳,如科考、检修、救援与养殖。深之蓝的产品谱系以ROV(遥控潜水器)/AUV(自主潜水器)等水下机器人为底,叠加C端水下助推器与拍摄装备,更像‘海洋装备+解决方案’公司而非纯相机厂。”黄立冲对记者补充称。
谈及对手,黄立冲指出:“深水要靠B端订单,海外的竞争对手是GoPro,但对比GoPro,差异已从‘像素竞赛’转为‘生态分化’。GoPro 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20%、全年净亏损超4.32亿美元,2025年二季度订阅降至245万(下滑3%),公司以裁员与降本止损,但品牌与渠道红利在钝化,其零售收入占比仍高、软件/订阅动能不足。而影石创新在全景/算法、手机协同与内容社区上形成组合优势。”
“因此,问题不在单款机型,而在生态黏性。短板与变量同样清晰:硬件毛利易被同质化挤压,专利/标准战与平台分发规则变化可能改写获客成本;水下赛道对可靠性、色彩还原、防渗维护与售后体系要求更高,合规与保险成本不可忽视。下一观察点是深之蓝招股书与订单结构披露。”黄立冲对记者补充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