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为艺术?为了扶正5000吨驱逐舰朝鲜效仿印度用大量气球打捞

  行业动态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8-14 00:47

  

行为艺术?为了扶正5000吨驱逐舰朝鲜效仿印度用大量气球打捞

  要说2025年朝鲜军事领域最为轰动的事件,莫过于5月21日在清津造船厂上演的那场令人尴尬的现场。那天,一艘承载着朝鲜海军“强国梦”的5000吨级“崔贤级”驱逐舰在下水仪式上发生了令人咋舌的意外。原本应该雄伟壮丽的军舰,却在滑道上意外侧翻,船尾沉入水中,而船头却被牢牢卡住在船台上,难以自拔。

 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,朝鲜居然想用气球来挽救局面?这简直让人难以理解,难道这真的是朝鲜为挽回面子的方式吗?

  一艘崭新的军舰,怎么说翻就翻了呢?这起事故的根源在于“侧滑式下水”这一方式。由于造船厂的设施有限,朝鲜并没有大型船坞,只能采取将舰船沿着滑道横向“滑”入海的方式。然而,这种方式对轨道的精确度和重心的平衡要求极为严格,稍有不慎便会发生重大事故。

  果然,问题发生了。那一天,军舰的滑轨失去了平衡,导致船体瞬间发生倾斜。右舷部分直接被船台刮伤,甚至船底出现了进水的情况。更让人痛心的是,早有专家提醒过,舰船的配重必须仔细调整,但朝鲜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,甚至为了装载更多武器,将舰桥设计成六层楼的高度,而导弹发射井的规格也不统一,导致舰船的重心上移,这种设计上的“硬伤”使得翻船几乎成了必然结果。

  事件发生后,朝鲜官方的回应也非常微妙。刚开始,他们把这次事故定性为“严重技术事故”,言辞严肃。然而,短短不到24小时,官方的态度发生了转变,他们轻描淡写地表示“损伤轻微”,称龙骨没有大碍,最多三天就能将船体扶正,修复侧舷的工作也能在十来天内完成。可是,卫星图像显示,船体几乎完全浸泡在水中,大量设备被淹,西方专家纷纷表示疑虑:船体经过长时间的受力扭曲,龙骨很可能已经发生变形,修复的难度远超预期。

  韩国方面则迅速派出了自己最大吨位的起重船,尝试吊起这艘沉没的军舰。结果经过两天的努力,这艘5000吨的巨舰依旧纹丝不动。起重船显然力不从心,小船难以拉动如此庞大的钢铁巨兽。就在所有人焦急等待时,突然有人想到了“气球大法”!

  不久之后,卫星图像显示,一群白色气球漂浮在侧翻的驱逐舰上空,场面看上去像是为军舰举行了一场奇怪的派对。这一幕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:“朝鲜是不是要用气球将军舰抬起,重现《飞屋环游记》?”然而,要想让这艘5000吨的军舰凭借气球浮起来,理论上至少需要400多个直径超过30米的巨型氦气球,而朝鲜显然无法制造出如此规模的气球。事实上,那些气球的浮力每个也就几吨,合在一起,连舰上的主炮都难以吊起,更别提把整个舰船扶正了。

  回想起泰国当年曾用类似方法试图打捞两艘游轮,最终以惨淡收场告终——就连小船都很难拉动,何况是一艘钢铁巨舰?指望气球能发挥“大力士”作用,显然只是空想而已。

  那么,这些气球到底有什么用呢?经过分析,大家开始猜测,朝鲜是想用气球来提供照明。由于缺乏先进的夜间施工设备,类似于中国常用的系留无人机照明系统,朝鲜可能采用了“土法上马”的解决方案。韩国曾经在处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时也用过类似的办法:将大功率照明灯挂在气球下,提供光源以保证夜间施工的顺利进行。这种方法可以减少阴影,形成“无影灯”的效果,帮助工人通宵赶工。

  如今,韩国已经派来了更强大的起重船,只要一切顺利,预计很快就能将军舰扶正。虽然如此,事故的追责却无可避免。朝鲜的军需工业部副部长、造船厂厂长、总工程师、总装车间主任等五名高官已被迅速拘留。未来,他们或将面临高额赔偿和职务撤职的命运。

  从这次事故中可以看出,朝鲜不仅仅是操作失误那么简单。这一事件暴露了朝鲜在战略思维上的严重问题:过度追求导弹数量等“纸面火力”,忽视舰艇的稳定性和结构设计的合理性。这种只重视表面、不顾内在的做法,在面对实际考验时,注定会出问题。

  再加上国际制裁导致关键技术无法获得,甚至连相控阵雷达都需要从俄罗斯购买二手设备,探测距离也大幅缩短,朝鲜拼凑出来的“先进战舰”距离真正的作战能力还相差甚远。

  因此,清津港里那艘歪倒的驱逐舰,表面看似只是一次工程事故,实则反映了朝鲜想要成为“海洋强国”的雄心与现实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。金正恩在愤怒中撤除了军需工业部副部长的职务,并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修复。但显然,单纯的问责和责任追究无法填补技术上的巨大短板。

  与其盲目砸钱造出一艘“大而脆”的门面舰船,朝鲜不如实实在在地加强造船厂的基础设施建设,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。毕竟,缺乏坚实的工业基础,再宏伟的“海上强国梦”也无法抵挡现实的冲击。金年会官方入口